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樟树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在樟树市举行,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宜春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严旭辉先生,樟树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功成先生,樟树市委常委、副市长罗明琍女士,请他们介绍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严旭辉先生作介绍。
宜春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严旭辉: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宜春市人民政府,向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宜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江西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强省战略,积极策应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战略布局,不断探索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互促,全力打造全国中医药全链振兴发展高地、全国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高地、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高地,先后获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荣获“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近2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宜春的医药产业、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优势不断巩固。推行黄栀子、枳壳、粉防己、黄精、百合、鹿茸草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拥有1000亩以上基地99个、5000亩以上基地8个、万亩以上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中有市级龙头企业61个,省级龙头企业11个。推动中医药制造业加速发展,全市现有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和袁州医药产业集群两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医药类科研机构 38个、医药高新技术企业52家、医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1家、中药第三方检测中心1家、省级生物医药创新团队1个,医药类发明专利366件(其中国际专利2个)。2024年,全市规上医药工业企业营收352.3亿元、同比增长15.5%,利润总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4.9%,产业规模约占全省的1/3。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布了全省首个中药材领域ISO国际标准《中医药--栀子》,全省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仁和二冬汤颗粒获批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1类新药1个(金水宝)、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5个、全国独家品种54个,已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923个。
二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增至6家,占比达55%。公立中医医院建筑面积达44.83万㎡,开放中医床位数5302张,拥有省级以上中医优势专科90个,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114人、中药师504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0.64人,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1.25人,形成中医骨伤、针灸、肺病、老年病、脑病等特色学科集群,实现治未病中心、老年医学科全覆盖。进一步优化中医医保支付政策,实施报销倾斜、定额支付、价格调整、新设病组、扩充范围、结算激励“一揽子”措施,遴选10个治疗费用稳定的中医病种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选择100个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确切的中医优势病种落实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不断满足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现实需要。2024年,全市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达234.32万,诊疗量占公立医院总诊疗量达33.1%。持续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向“优”迈进,全市189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均配备中医师,具备提供6类10项中医适宜技术的能力,3281家村卫生室也全部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基本建成,打通了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健康消费活力迸发。加快构建康养产业生态,全市健康服务市场主体持续壮大,现有社会化养生康养、推拿保健机构企业294户,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药非遗保护项目17项,涵盖传统炮制技艺、特色诊疗方法等,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依托宜春市中医院打造市级治未病中心,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推出12种兼具调理功能与适口性的中药代茶饮,累计开具1.1万剂次,直接服务群众超10.2万人次,让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走进日常生活。同时,着力推广热敏灸特色服务,已建成省级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5个,有114家省级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医院,今年还将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计划重点开展中医体重管理、中医睡眠干预等特色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现代人群健康问题。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与康养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目的地,铜鼓汤里、温汤镇、仰山栖隐禅寺、明月山、樟树市等入选江西省首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点,成为展示宜春康养旅游魅力的重要窗口。樟树市立足“中国药都”品牌优势,精心打造集诊疗、养生、展示、旅游、销售、研发、品牌“七位一体”的“樟帮中医药一条街”,涵盖赏药景、品药膳、逛药市、购药材等主题,让游客在休闲度假中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推动“旅游消费”向“健康消费”升级。
各位记者朋友,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樟树药交会自195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5届,是全国办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中医药行业盛会,是全国中医药界促进经贸科技交流、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宜春中医药发展的靓丽名片。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将于今年10月16日—18日在樟树举办。这是全国中医药行业的一大盛事,也是我们宜春的一大喜事。大会以“传承精华·提质创新”为主题,强化全民办会、创新办会理念,力求办成经贸合作的平台、市民欢庆的舞台、城市形象的展台。在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各级新闻媒体支持、关注樟树药交会,多挖掘和报道樟树药交会以及宜春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扩大樟树药交会在海内外的影响,为宜春、樟树的中医药发展加油鼓劲、助力添彩!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宜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并诚挚地邀请大家参加樟树药交会!
谢谢大家!
黎超权:
谢谢严市长,下面请罗功成先生作介绍。
樟树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功成: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樟树市委、樟树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樟树药交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樟树地处江西中部,自古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被中国中药协会授牌为“中国药都”,是特香型白酒代表四特酒的产地,岩盐储量103亿吨,获评中国金属家具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药、酒、盐化工、金属家具为特色的县域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紧扣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大力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出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数转十七条、支持创新二十条等政策措施,引导医药产业向数转、向新立、向高攀。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有“三子一壳”、樟头红等道地药材,“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和“清江枳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有中药饮片、医药化工、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园,上海创诺、司太立、汇仁集团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现有医药类企业502家、医药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药品批文413个,国食健注批文685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个和独家品种6个,中华老字号1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获评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三个药交会之一,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中国药都·樟树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将于10月16日至10月18日举行,大会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以“传承精华,提质创新”为主题,围绕“弘扬樟帮精神,续写药都辉煌”主旨,安排了开幕式、商务会展、学术研讨、药材交易、文化旅游等8项活动,与往届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行业权威。大会特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及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全国中医药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药企代表参会,举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医药大健康行业峰会,搭建政产学研沟通协作桥梁,围绕产业政策解读、前沿发展方向和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在药都樟树碰撞思想,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凝聚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二是突出企业主角。大会围绕企业需求设置活动,充分让企业唱主角。会展面积达2万平方米,规划设置了全国道地药材、中药饮片、医药创新药品批文转让、医药百强、协会展团、药都新品首发直播等12个展区,覆盖原料采购、产品交易、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等方面。同步上线药交会小程序,集成展商信息、活动日程、实时互动等功能。预计有40余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参展,千余家医药企业参会参展,万余名药商参会,大会规模创新高。
三是突出全民参与。大会倡导全民参与、开门办会理念,听民声、集民智、增民利。在延续办好名老中医义诊的基础上,首次举办中医AI诊疗、中医药膳文化展、群星演唱会、药都好物嗨购汇等创意活动,推出一系列促销惠民措施,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提升群众参与度,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中医药魅力,品尝药膳美食,开启消费狂欢,将药交会变为“城市节庆”,致力打造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全方位扩大药都樟树影响力。
目前,本届药交会展位招商、接待服务、安全保障、氛围营造等各项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我们将竭诚服务,确保大会安全规范、便捷高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是全国中医药行业的一大盛事,也是我们樟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樟树市委、樟树市人民政府和热情好客的樟树人民,诚挚邀请各界朋友届时莅临樟树、共襄盛会!同时,真诚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樟树、宣传推介樟树,共同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
最后,衷心祝愿媒体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业兴旺、生活幸福!谢谢大家!
黎超权:
谢谢罗市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人民网记者:
我们关注到樟树聚焦药酒盐金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药转向、酒转精、盐转深、金转民。能否介绍下樟树在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罗功成: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樟树是“中国药都”,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中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集成政策、集中资源、集聚力量,推动中药向化学药、生物医药和创新药升级,中药饮片向中成药转型,产业发展韧性与活力持续凸显,获评国家四星级中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做法有:
一是坚持抓项目,聚力发展中医药首位产业。成立医药招商小分队,紧盯传统中医药、化药、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百强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招大引强,一批优强项目落户,华润江中等企业扩大投资。同时,帮助本土企业加大技改及新项目投资,仁和集团一批在外子公司回迁樟树,五洲医药产业园等新项目相继落地,实现“老树发新芽”。
二是坚持抓转型,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出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十八条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中药向化药、生物医药和创新药转型,生产的抗艾滋病药物原料药占全球年需求量30%以上,生产的X-CT造影剂原料药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推动中药饮片向中成药转型,2024年3家中成药转型企业产值均超亿元,总利润增长74.09%。加快企业数转智改,获评全省第二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县,中医药产业大脑列入首批省级产业大脑建设名单。建有中药饮片、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主题特色园区,一批项目快速落户,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是坚持抓创新,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优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去年来,新增GMP认证企业6家,新增GSP认证企业14家,新增药品批文13个,获批了全省首个经典名方二冬汤颗粒(全国15家)。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家、瞪羚(潜在)企业1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3家。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近来,樟树市“药都夜经济”凭借中医义诊、文化灯光秀、药膳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请问,樟树市在推动“药都夜经济”从“流量”向“留量”转变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药交会期间是否配套中医药文旅活动?
樟树市委常委、副市长罗明琍:
近年来,樟树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巧打文旅康养特色牌,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推动“夜经济+中医药+康养”融合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IP引客。打造“岐黄夜韵 樟帮药香”樟树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IP,有机融入非遗、美食、文创、演艺多重体验,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日均客流突破2.3万人次,线上曝光量超50万次。
二是做活赛事留客。今年赣超联赛宜春主场在樟树举办,我们积极抢抓赣超联赛热度,推出“球票畅游、畅吃全域”福利,做强“票根”经济,形成“以赛留人、以人促旅、以旅兴消”的模式,实现体旅互促互融。赣超期间,樟树三皇里旅游休闲街区日均接待游客突破13800人次,全市星级酒店订房率同比上升31%,连续入住率突破85%;全市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7%。本月,赣超半决赛、决赛战火正酣,宜春队作为全省四强,将全力以赴挺进决赛,问鼎冠军,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三是创新业态聚客。今年以来,我们在节假日期间不断推出大型灯光秀、电音节、无人机表演等夜间文旅业态,同时精心设计“跟着赣超游樟树”特色线路、“樟帮十味药都宴”药膳等新消费场景,带游客体验纯正、地道的药都夜间魅力。
为更加浓厚药交会氛围,我们为广大游客准备了中医药膳文化展,还将在10月18日隆重举办“星动樟树·唱响药都”群星演唱会,众多一线明星、网红大咖轮番上阵,为大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记者:
请问樟树市在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方面有何成果?目前在基层中医人才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方面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罗明琍: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樟树充分发挥“中国药都”资源优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创新推出“1+1+5”中医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中医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具体做法是:
一是织密“一张服务网”,筑牢全域服务根基。我市通过构建以樟树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中医服务体系,选派优秀西医人才参加“西学中”培训等举措,持续推进基层中医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市、乡、村中医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了全市中医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参与“西学中”规范化培训人数达226人,同比提升39%。
二是建好“一条特色街”,打造区域中医服务品牌。采取“内培+外引”方式,通过常态化邀请国家级、省级490多位名老中医义诊、坐诊,积极选派本土年轻中医师进行一对一跟诊学习,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等办法,持续运营好“樟帮中医药一条街”,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中医诊疗服务,全力唱响“看中医·到樟树”品牌。
三是深化“五共五提升”,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共建中医馆、共创名医工作室、共学中医适宜技术、共享中药房、共融中医生活化,全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诊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基层中药药事管理、中医药健康素养,截至目前,我市已在“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国医馆设立“十一室一站”;已规范开展针灸、穴位贴敷等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智慧共享中药房已累计服务1.6万余人次;持续推动中医从诊疗服务向健康生活方式渗透共享,有效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与获得感。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樟树作为全国唯一授牌的“中国药都”,“樟帮”中药加工炮制独具特色,享誉海内外。请问在“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下,“樟帮”中药加工炮制是如何传承发展的?
罗功成: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其中的“灵”指的就是“樟帮”中药加工炮制技术。近年来,我们不断传承、挖掘传统炮制技术,推动传统加工炮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向系统化、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模式发展。
一是建立传承体系。鼓励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樟帮”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班,将企业日常生产与技术传承相结合,推动中药炮制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手工走向智能。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围绕传统炮制技艺研发智能药械,推动饮片质量稳定可控,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树立樟帮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级中药饮片标准制定,推进“樟帮”中药炮制技术升省标、达国标。目前,我市有33项“樟帮”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列入新版《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其中13项由企业独立申报完成。
三是推动展示交流。借助樟树药交会的品牌效应,在大会期间现场进行“樟帮”中药炮制技术展演,沉浸式还原樟帮“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的绝技。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天工杯”中医药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三届全国中药传统名堂职业技能竞赛江西赛区选拔赛等行业竞赛活动,不断扩大“樟帮”中药炮制技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樟帮杯”第四届全国中药传统名堂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将在樟树举办,欢迎大家10月28日莅临指导。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省政府网站记者:
作为“中国药都”,樟树市在黄栀子、枳壳等赣产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上取得了哪些进展?
罗明琍:
近年来,樟树坚持以“就地保护、高效利用”为原则,大力传承和发展枳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樟头红等道地中药材,不断提升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一是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建设了涵盖种质资源圃、种质保存库、组培室等在内的200亩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道地、地产及濒危中药材品种120个。
二是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工作。我市专门出台了政策对樟头红种苗基地及母树本培育进行扶持,在全市认定了三个种苗基地开展樟头红良种繁育,目前1178株樟头红母树实现了挂牌保护。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团队领衔,对“艾之精英”九牛草进行人工驯化和种苗繁育,目前已建立九牛草药材种质资源圃及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
三是打造中药材品牌扩大影响力。全面、系统地对枳壳、樟头红等道地药材品种进行了良种繁育、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标准制定,提升品质。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应用工程,对樟树黄栀子、清江枳壳、樟树吴茱萸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专属贴标,目前全市已有43家次企业被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清江枳壳”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下一步,将依托江西中医药产业大脑,以数字化手段深度赋能中药产业,通过打造中药赋码管理系统,推出专属“中国药都”标识的品牌商标,全力实现全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赋码贴标全覆盖,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