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介绍贵州省推动“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城市活力空间有关情况。
我们邀请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栋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处处长徐莹,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龚涛,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江和禹向大家作介绍,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叶栋槺副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栋槺: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代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向关心支持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关心支持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随着城市的发展,绿色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清晨散步的公园,还是傍晚乘凉的小广场,人们对宜居小环境的期待日益增长,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已然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建设一批“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所谓“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式多样、方便群众、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10000平方米之间,类型主要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具有选址灵活、简洁实用、环境友好、贴近生活等特点。“口袋公园”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其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锚定了生态坐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
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抓住让群众宜居安居这个基点,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增加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让群众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我们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全省城市园林绿化重点目标任务,多措并举,加快推进。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先后制定印发《贵州省小微公园(口袋公园)设计与建设管理标准》《贵州省城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贵州省园林绿化管护规范》《贵州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等标准规范及政策文件,结合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及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指导各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大力推动“口袋公园”建设。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自2022年起,我厅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全省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46个。
三是加强用地保障。指导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编制单位,争取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用地指标。对各县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构建城市公园体系,保障公园绿地建设用地。截至2024年底,我省已有“口袋公园”674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口袋公园”建设,为百姓打造美好生活空间,为城市提供创造价值的生态基础设施。一是推动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体系规划,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二是结合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城市体检,梳理城区存量空间,以服务群众身边“口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绿道等小环境提升改造为目标,推动公园绿地多场景建设,满足百姓对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功能需求,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健康、人文的方向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共谋共治共享新模式。在资金上,积极争取中央、省及地方财政支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在项目策划上,更加注重居民参与策划、建设、使用和维护,推动社区居委会、各界组织和周边商户共同支持“口袋公园”建设,让绿地空间融入百姓日常,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吴政权: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数字记者:
刚刚发布人介绍了贵州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的基本情况,能否再具体介绍一下,“口袋公园”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叶栋槺:
谢谢您的提问。“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和补充,不仅强调生态环境园林景观的改善,更强调与普通百姓生活的联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韧性功能。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中的小型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增加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城市园林绿地还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可防范洪涝灾害。开阔空间能提供紧急避险场所和缓解城市疫情。
二是提升城市活力,丰富群众多元生活。
“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就近的休闲娱乐场地,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因地制宜打造适老化、亲子化、年轻人解压社交及娱乐消费园林绿化多元场景,丰富城市生活,提升城市活力。
三是推动城市更新,创造商业价值。
“口袋公园”利用城市边角空地、闲置地块,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更新城市景观,展示优秀传统历史和民族文化基因。公园绿地既带动周边商业、餐饮、住宿、生活服务消费,吸引人流和物流的聚集,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活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请问贵州省在推动“口袋公园”建设上是否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能否举例说明?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处处长徐莹:
谢谢您的提问。2022年以来,我们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口袋公园”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经验做法。
一是激活城市空间价值。
各地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各类地块,以及桥下空间、路头转角等“金边银角”土地资源,见缝插绿,系统化织补城市零碎空间。如黔东南州以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为目标,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十件民生实事,灵活利用城市边角地32块、废弃地13块、闲置地19块共建成口袋公园64个,面积约5.66公顷。六盘水市以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托,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布局要求,因地制宜,深挖城市边角碎地资源,建成“口袋公园”8个。毕节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具备条件的居住小区空地、闲置用地等资源,在城区范围内建成21个“口袋公园”。
二是打造多元公园场景。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市民使用需求,合理优化场地布局和功能,深挖文化内涵,精心配置植物景观。如贵阳市观山湖区“立凤园口袋公园”结合香樟古树资源和城市绿道,展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加强公园与城市绿道系统衔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及文化体验场景。贵阳市“奥体市民口袋公园”利用单位附属绿地闲置荒山,因地制宜配置室外健身设施,修建登山步道,展现全龄运动体育特色主题。黔西南州安龙县“府城口袋公园”将地方历史文化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打造文化体验和夜经济活动场景,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居民生活,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铜仁市碧江区“北门口袋公园”周边围绕铜仁市第二小学和第三中学,根据市民需求,提升完善了家长等候区和学生游乐休闲场所,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交流和休闲空间。
三是坚持集约生态发展。
推动节约型园林建设,依托我省“山水城市”自然肌理,依山就水保留原有地块乔木植被,选用节能、节水材料及乡土植物,增设游乐设施和植物景观,集约化生态化建园。如安顺市结合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创建,将“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透水铺装、水生植物、集雨型生态边沟、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陆续建成西高、甘河、北山等17个“海绵型”口袋公园,实现功能与景观双向提升。
四是推动公园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共治”的“口袋公园”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机制。如铜仁市碧江区建设部门与当地居民、社区、企业携手合作,利用第二建筑公司附近闲置地推进“新华社区口袋公园”建设,采取企业提供土地和部分苗木、社区承担公园后期管护工作、居民参与日常监督的合作模式,成功建成一个占地超过6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既提升社区凝聚力,又激发居民对公园的情感归属。黔南州将“口袋公园”建设与党建引领、文明城市建设、平安黔南建设、城市更新行动、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协同推动。全州累计建成口袋公园48个。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日报记者:
贵阳作为“千园之城”,能否介绍一下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的举措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龚涛:
感谢您对“千园之城”贵阳的关注。贵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自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来,我们每年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清单持续推进。经过多年努力,贵阳市建成区绿地率40.15%,绿化覆盖率42.0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标准。
贵阳是山地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但许多地方又有边角荒地。为盘活这些土地资源,结合“口袋公园”小而精、小而美的特点,贵阳市近年来着力发掘城市的犄角旮旯,“见缝插绿”,“口袋公园”愈发受到群众欢迎。目前,贵阳市共有“口袋公园”225个,居全省第一。“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92%,基本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下面我结合2024年贵阳市“口袋公园”建设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贵阳市的具体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坚持小公园活化微空间。
一是用地发掘方面。
2024年,贵阳市建设的“口袋公园”均选址在群众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重点聚焦校园、医院、老旧小区周边,对它们施行“美容术”,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填补了城市绿化服务盲区。比如,修文县团鱼湾口袋公园,原为小区外的卫生死角,多次被市民投诉。公园建设打通了小区围墙,铺设了卵石步道,增设健身器材、休闲坐凳和照明设施。公园建成后小区居民有了健身休闲的去处,边角地“变废为宝”。社区志愿者刘大姐说:“环境好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再比如,南明区市南路口袋公园,重点与贵阳大剧院和冠洲桥景观呼应,融合贵阳“桥文化”,增设了景观雕塑、休憩座椅和智能健身设施,后期还采纳市民意见,设置了遛鸟杆。在景观营造上,将观赏草与花境结合,小公园里鸟语花香,形成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公共空间。改造后每天有2000多人在此散步、遛娃。
二是规划设计方面。
为更好推动“口袋公园”建设,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印发专门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建设单位在前期采用问卷调查、开坝坝会等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仅把“口袋公园”作为绿色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比如,清镇市交通主题口袋公园,位置紧靠公交公司与交警大队,建设之初即邀请交警队、公交公司、社区工作人员及市民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园建成后不仅提升了周边居民生活质量,也为到交警队办事人员提供了休闲活动空间,同时作为公共交通安全宣教点,于无声处增强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
三是文化活动方面。
我们在“口袋公园”中融入历史与文化元素。在广泛收集市民需求的基础上,还翻阅史志、邀请文化顾问展开“头脑风暴”,将地域文化作为口袋公园的“立园之本”。有观山湖区的立凤园以大树、古树为中心,透过“活着的文物”荫蔽世人;有沐光林境围绕古石灰窑遗址,复原古色古香的景致;还有杏坛公园结合贵阳一中校史,集中展示相关文化……以“口袋公园”为窗口,历史与文化无声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共治共享方面。
通过三年的探索,贵阳市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园林绿化工作的成效体现,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后期管理养护得当。为写好“口袋公园”建设的“后半篇文章”,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口袋公园”绿化修剪、设施检修及环境清洁等日常维护。例如,观山湖区组建志愿者队伍,周末开展“口袋公园”的绿化维护和垃圾清理,累计服务超2000小时,带动居民参与公园的维护管理。
在“口袋公园”,成年人相约锻炼聊天,孩子们相互玩耍嬉戏,人们在闲暇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与交流空间。未来,贵阳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一方面,继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将“口袋公园”连点成线。2025年,利用城市更新腾退的边角地、桥下空间、文保单位,再建5个口袋公园,重点填补老城区的绿化盲区。例如云岩区冒沙井口袋公园和三桥口袋公园利用立交桥下空间实施建设;观山湖区的枫谷听泉口袋公园围绕“贵阳八泉”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珍珠泉来建设。类型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在今年的公园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完善设施、功能,主要是增加适儿化、适老化的设施建设。试点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充电桩,增加无障碍通道、防滑步道等设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把“方寸之地”打造成“幸福之园”。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贵阳市提到构建了共治共享的可持续模式。请问如何确保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在激励市民长期参与维护方面是否有进一步的举措?
龚涛:
谢谢您的提问。为实现共治共享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激发市民群众的参与性,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在共治共享方面。
一是以责任链条为牵引,形成多方合力。贵阳市级园林绿化部门负责口袋公园建设管理的牵头、指导和考核,区级园林绿化部门具体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后期管养,同时引入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等力量,强化建设管理,形成“党建引领+市区共建+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有机整合各方力量。二是以问题清单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针对建设和后期管护资金不足的难题,我们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打造“公益为主、企业为辅”的公园空间。白云区印台山、观山湖区誉麓湖等口袋公园,就是与周边企业合作,实现了多赢。三是以贯通融合为目标,强化过程服务。公园建成开放后,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公园的功能设施,不断提升园内服务水平,有效增强了居民对“家门口公园”的归属感。
在长效治理方面。
一是制定规范,健全制度。通过编制《贵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贵阳市城市道路绿化专项规划》和《贵阳贵安城镇容貌导则》等一系列政策,指引口袋公园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二是科技赋能,场景运用。运用“数字城管”等载体,将更多信息化、智慧化元素植入公园场景,推动公园从“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变。三是活动加持,激发活力。采用“公园+”模式,积极与体育、文旅部门合作,近三年在口袋公园中设置健身设施30余组、文化宣传小品70余组,开展社区活动百余场,丰富周边群众文体生活。四是多元共治,长效治理。部分区县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投入、公众参与”的多元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企业、群众参与公园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都是主理人”的良性氛围。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民族报记者:
遵义作为省域副中心,与贵阳在“双城记”战略中强调互补,请问遵义市在推动“口袋公园”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成效?
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江和禹:
谢谢您的提问。遵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2005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然优势,科学合理规划,积极实施“口袋公园”等城市绿地建设,持续丰富市民公共活动绿色开敞空间,不断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娱乐健身需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努力让市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体验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十四五”以来,遵义编制完成《遵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遵义市公园体系规划(2021-2035)》,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1亿元,建设改造城市绿地16.4公顷,建成口袋公园43个。截至目前,全市现已建成各类公园273个,其中游园、口袋公园169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公园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公共活动开敞空间不断丰富,15分钟生活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推窗即能见绿、出门步行进园。
遵义市红花岗区积极实施口袋公园建设项目,2023年建设完成朝阳小微公园。该项目地块原是红花岗区朝阳小学东都校区北侧闲置空地,校舍建成后堆放部分建筑垃圾,泥土裸露,周围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为方便师生出行,打造学生放学等候区,红花岗区住建局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将该地块划拨用于城市小微公园建设。在充分征求属地街道办意见基础上,结合校园周边情况及市民需求,选用桂花等本地适生植物进行造景,并对地面进行平整、铺装、安装座椅,满足市民需求。市民表示:“这里不仅提供了家长等候区,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场所,让大家的生活更舒适了。”
赤水市住建局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发现东正街附近有一地块为菜地,且周边居民反馈,该地块经常有蛇虫鼠蚁出没,环境状况不佳,群众对该地块改造愿望强烈。赤水市住建局积极对接属地街道办,在前期口袋公园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当地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沟通交流,将群众所想所需融入设计。口袋公园建设中,精心配置绿化景观植物,并设置休闲座椅、路灯照明、花箱式护栏等设施,通过路面防滑处理,方便群众建设锻炼、休闲游憩。东正街口袋公园建成投用后,居住环境得到美化,市民有了就近休闲锻炼的空间,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了。
下步,遵义市将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在提升民生福祉、优化城市生态中积极作为,持续推动城市口袋公园建设,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等方式,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一是因地制宜,文化融合。充分依托红色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主题口袋公园。二是全龄友好,方便市民。结合遵义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社会老龄化发展需要,在口袋公园方案设计、建设中,充分考虑老人、儿童等群体需求,结合实际增设适老、适儿化设施、无障碍通道及儿童安全活动区。三是市民参与,共建共享。在规划阶段充分征询广大居民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口袋公园建设改造项目,积极引导参与监督城市口袋公园日常养护管理,维护良好环境。四是提升品质,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口袋公园等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完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设施,推广“公园+”模式,鼓励企业认领共建,探索“园林+业态”模式,在保障口袋公益属性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园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