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广告
易优模板库
共展蓝图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党建工作
青海举行“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气象专场)

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气象专场。我们有幸邀请到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高顺年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李周藏女士、青海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周秉荣先生、青海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胡景国先生。

首先请高顺年先生介绍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高顺年: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是人民气象事业创建八十周年,也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在这金秋时节、收获累累硕果的季节,诚挚感谢各位的到来,一同见证青海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共享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气象局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重要讲话和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认真落实党中央、青海省委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奋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气象科技创新、基础业务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显著,气象融入和保障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不断凸显,气象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夯实了气象基础。

一、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业务能力、人才队伍支撑,着力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发展带来新动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研管理,“十四五”期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3项,落实科研经费5474万元(较“十三五”增加1869万元);发表期刊论文197篇,认定气象科技成果256项,22项科技成果实现业务准入,188项科技成果在业务中实现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3.4%;获批国家自然基金2项、气象联合基金1项,6项成果分获省自然科学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创新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能力切实增强。

二是聚焦基础能力,气象监测预报数据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构建“3+N”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地面观测站网密度达16.7个/万平方公里,较“十三五”增长45%;已建和在建C波段雷达8部、X波段雷达10部,雷达覆盖率达23.59%,初步形成覆盖青海东部地区的雷达监测网,全省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大幅提升。持续提升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全省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2.1%,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平均提前量41分钟,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为99%,实现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逐年双提升。强化信息支撑,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成“数算一体”青海气象大数据云平台,22项高价值数据产品通过业务准入,为打造青藏高原绿色算力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气象行业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水利、自然资源等多个行业观测站数据实现共享共用。

三是注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建立健全气象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预备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建设形成1个国家级创新培育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野外科学实验基地的“1+2+2”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格局;深入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百人计划”,组建6支省级创新团队和4支高原青年气象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团队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构建“项目+平台+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机制,气象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全省气象部门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名,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14名,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24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智力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围绕高质效保安全、助发展、促治理,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坚持趋利避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省政府出台《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健全。政府令发布《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管理办法》,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2662个,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主动融入地方防灾减灾救灾指挥决策全链条、全过程,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气象信息决策支撑。2025年汛期,面向地方党委政府及应急、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1716次,“闪信”强制触达提醒27045次,气象保障“生命安全”作用有效发挥。

二是厚植气象优势,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有力有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服务“双碳”目标、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新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成立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和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生态气象分中心。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12363”青海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成功举办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有效提升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全球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实施青海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生态项目2项,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保护“中华水塔”增雨行动,开展三江源大型无人机生态补水人工增雨(雪)作业试验,为三江源、祁连山地区年均增加降水达28亿立方米以上。

三是围绕服务需求,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强化产业“四地”建设气象服务,开发盐湖矿区专业服务系统,为矿区生产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实施“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开展风能太阳能电场选址、风光功率精细化预报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为能源部门防灾减灾和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研发“青旅天气”智慧服务系统,建立26种天气旅游服务模型,打造基于环线旅游青海天气品牌,气象服务已成为助力地方特色文旅发展的“隐形推手”。成立枸杞、油菜、青稞等3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与省农业农村厅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龙羊峡三文鱼”“西宁草莓”等入选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发布实施《气候品质评价—大樱桃》等13部地方标准,西宁市获“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称号,实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践行气象“大服务观”,气象赋能粮食保丰、交通保畅、能源保供等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深化气象改革,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推进。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全国气象部门率先实施“审批破冰”改革,实现气象行政审批“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修订《青海省气象条例》等3部法律法规,建立“12328”防雷安全监管机制,气象安全监管清单纳入省政府行政处罚清单,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加强。构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等5个气象地方标准体系,发布气象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83项,统一管理、上下联动、整体发力的气象标准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项目投资分别达8.3和8亿元,“十五五”谋划8项重大工程项目,为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奋楫笃行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当前“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筹谋开局,全省气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重大决策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中,奋力谱写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作出气象部门新的更大贡献!

田春元:

感谢高顺年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问答环节,请媒体朋友提问前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青海日报社记者: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特别是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给多地造成了严重影响。请问气象部门在防范和应对这类天气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顺年: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李周藏处长回答。

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李周藏: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我省天气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极端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监测预报,提升预警精准度与时效性。 依托卫星、雷达和自动气象站构建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实时跟踪。通过优化预报技术、加强国省市县四级会商,滚动发布中短期、短临和精细化预警。例如,在7月3日至4日强降水过程中,提前2天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并滚动发布预警信息71期,为人员提前转移赢得时间,避免了人员伤亡。

二是优化应急联动机制,确保预警信息高效触达。 严格落实高级别预警“双叫应”机制,暴雨红色、橙色预警发布后,立即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叫应”相关责任人。同时完善闪信等强制触达功能。在今年7月17日至19日区域性暴雨期间,全省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232次,覆盖274人次;通过闪信发布红色预警28期,触达防汛责任人1万余人。精准预警为化隆县安全转移2110人、湟源县景区提前闭园规避泥石流风险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撑。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能力。 通过全媒体渠道发布预警和防御指南,并结合典型案例开展科普解读。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通过专题直播由专家现场讲解,普及避险知识,有效增强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自救能力。

四是强化部门协同,凝聚防灾减灾合力。 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密切联动,联合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今年汛期,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发布地灾风险预警1614条,与水利部门联合发布山洪风险预警763条,为风险防控和群众转移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看,上述措施在应对今年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效,显著减轻了灾害损失。下一步,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科普宣传,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田春元:

感谢李周藏女士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青海省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高顺年: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周秉荣处长来回答。

青海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周秉荣:

保护生态环境是青海最大的政治责任,省气象局始终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地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切入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海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把稳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总航向”。修订《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推动“一办法一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形成“12363”青海经验模式。围绕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和青海的影响,高质量编制省委重点课题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

二是紧盯关键环节,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硬支撑”。优化青海省温室气体监测站网。构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实现冰冻圈、生态气象、清洁能源数据集动态更新。集约形成碳监测评估、气候变化、生态气象三大业务服务平台。

三是统筹科技资源,注重气候变化技术成果“见实效”。高原人工增雨“鲲雨”试验顺利推进,人影作业面积覆盖率66%,增雨效率达12.4%。开展高原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储量估算,研发温室气体、冰川冻土监测评估及生态水文风险预警技术,建立行业高影响气象因子预报预警指标。

四是聚焦实际需求,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业务“智能力”。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主体布局和建设。在省政府主导下,培育建设1个国家级科创平台,优化2个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成1个省级温室气体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推动人才培养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气候变化系列标准,制修订气象标准30余部。

五是立足特色领域,打造应对气候变化服务“金名片”。围绕青海湖扩张等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发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预估及影响系列产品,多篇报告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持续为《IPCC评估报告》《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等国内外重大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成功举办“瓦里关30周年国际学术交流会”,扩大了青海气候变化工作影响力。

田春元:

感谢周秉荣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青海省广播电视台记者:

青海省气象部门在气象行业统筹发展方面,与其他行业部门建立了哪些合作机制?推进气象行业统筹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高顺年: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胡景国副处长来回答。

青海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胡景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主管机构行业管理职责,推动行业依法有序发展,明确气象事业的基础性公益属性,强调要以公益服务为首位,为统筹规划提供方向。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气象行业统筹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建立统筹体制机制、完善协同发展机制、统一布局观测网络、共建气象信息平台,要求气象业务遵循统一技术标准,为行业协同和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是更加有力推动气象行业统筹制度建设。推进《青海省气象探测条例》立法,为气象行业统筹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青海省统计局批复《青海省气象探测设施统计制度》,推动全省气象探测设施统计落实。青海省气象局与青海省国安厅印发《青海省气象探测设施备案规定》,加强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备案统计。

二是更加有力推进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实时获取水利、民航、祁连山国家公园共计1375个观测站数据,接入天擎系统。水利部门雨量站实时数据接入短临平台,水文小时、分钟数据共接入2014个站,降水信息与气象资料一并纳入雨情报,形成集约建设,一站多用、一网多能、多网融合。

三是更加有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水利部门山洪雨量监测站1025个的数据已存入青海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气象部门自建的906个气象站已接入水利部门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与交通厅、公安厅、交控集团建立“路-警-气-企”四方联动机制,在试点路段建设完成23套气象站、15套情报板、30套视频监控、49套可变限速牌、1套抓拍系统,引进车载式交通气象站1套,提升交通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