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广告
易优模板库
共展蓝图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党建工作
河南举行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6周年。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先生出席,请他向大家介绍我省全面推动推动战略实施的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先生;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先生;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先生;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孙彪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

下面,先请马健先生作情况介绍。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6周年,很高兴同大家见面,介绍河南省推动战略实施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省发展改革委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大家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4年3月,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专程前往黄河最后一弯东坝头乡考察。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就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作出明确要求,为引领我们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黄河战略的实施注入新动力。

我省作为黄河战略的首提地,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中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成立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制定印发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特别是今年8月,印发实施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全面建设幸福黄河河南段,有效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认真做好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下面,我着重介绍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一是着眼“绿”,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23.1%。持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较2020年提升2.4和2.9个百分点,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53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51.4%,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达到4.5%、7.3%,分别较2021年提升0.3和0.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二是着眼“转”,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落地建设,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达到38家。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是2020年的2.1倍、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1759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

三是着眼“合”,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交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黄河干流为纽带,以毗邻地区为突破,纵深推进晋陕豫省际合作,三省联合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座谈会,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相继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深化鲁豫交流合作,印发实施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共同召开联席会议,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郑州、济源、洛阳等11个市22个铁路站开通直达青岛港、日照港的铁海联运线路,截至目前,我省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特别是今年3月,省党政代表团赴山东学习考察,推动鲁豫两省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上相互赋能,中原大地和胶东半岛携手并进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四是着眼“联”,推动内外一体联动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拓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四条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成功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建成投用,中欧班列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数字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获批设立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贸易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达,铁海直运线路累计开通4条,内河港口累计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超过40条。特别是近期,刘宁书记率代表团访问波兰、卢森堡,推动豫欧深层次合作,王凯省长访问马来西亚,推动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成功举办,进一步构建河南对外开放全新格局。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全面落实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幸福黄河河南段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雷化雨:

谢谢!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河南日报记者:

请问,近年来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今年1-8月,流域35个国控断面(实测33个,2个断流)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0个,占90.9%。伊洛河(洛阳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郑州、开封、洛阳、鹤壁纳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奋力践行“两高四着力”,从四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持续改善流域水质。深入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持续推进金堤河“一河一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加强新蟒河、汜水河、金堤河等支流治理。积极履行省际黄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完善相关地市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定期开展水质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督办,确保黄河干流水质持续达到Ⅱ类。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县(市)建成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动化工园区专业的化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县级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三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黄河任务、黄河流域警示片披露问题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等整改力度,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强黄河流域涉水重点排污单位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及能力建设,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四是谋划好“十五五”工作。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实施农业、工业、城乡污染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重点支流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请问,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在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1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为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统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进一步控制下游299公里的游荡性河段河势。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十四五”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白龟山水库、金堤河柳屯闸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实施,55条重点山洪沟完成防洪治理,流域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积极谋划重大水利项目,开展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重大专题研究,将新建小河口水库和陆浑水库、河口村水库防洪能力提升项目纳入《黄河流域防洪规划(2025—2035年)》,推动合河水利枢纽、盘石头水库扩容工程纳入国家“两重”项目清单。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措施,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有效抗御了2021年黄河秋汛等多次洪水过程,为流域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立足引好用好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加快推进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赵口引黄灌区二期、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小浪底南岸和北岸等4座大型灌区,实施24处大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2万亩。黄河下游15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引黄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开工建设前坪水库灌区、故县水库灌区,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粮仓”根基不断夯实。建成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加快推进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向我省供水25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3500万。研究推动陆浑灌区二期、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等引调水工程,进一步织密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江河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两高四着力”,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坚决扛稳黄河安澜政治责任。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大河网记者: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请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河南是如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

谢谢你的提问。去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强调要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沿黄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突出表现为“四个加快”: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沿黄地区是我省科教资源富集区,我们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整体起势,黄河、嵩山、神农种业、龙门等实验室揭牌运行,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提升到77.76%;实施“人工智能+”、“一转带三化”等行动,全省累计建成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85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9个、接入设备产品2227万台(套),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

二是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沿黄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较重,我们坚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郑煤机超大采高智能液压支架、中信重工智能自磨机、中铁装备大直径盾构机领先全球,郑州、洛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流域内193个项目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数量和投资额分别占全省67%、69.1%。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布重点产业链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全省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10家、绿色工业园区7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7家,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85.6%。

三是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充分发挥沿黄地区能源、人力人才资源和重大创新平台叠加的优势,聚焦发展迅速、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增长引擎,郑州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4.8%、14%,较2020年分别提高2.4个和2.9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集聚度加快提高。沿黄地区产业园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我们加快推进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营业收入占比分别超五成、六成、八成,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九成,郑州市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络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推动沿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向“新”发力、向“绿”而行,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彰显黄河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河南省黄河流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请问,我们在推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

谢谢你的提问。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我省黄河流域集中了全省56%的常住人口,补齐这一区域的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答题”。近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强化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服务保障,努力提升黄河流域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我们统筹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沿黄地区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5%,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优化黄河流域城市体系,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动能持续提升,郑开同城化加快由“硬联通”向“软协同”转变,社保卡服务等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公积金办理等66项便民应用完成线上融合。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流域内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260个、惠及群众101.53万户,完成老旧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更新改造4680公里,城市宜居韧性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我们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流域内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5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流域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570万亩,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894.75亿斤、占全省总产量的66.58%。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重点打造粮食、畜牧等6大产业集群和红薯、奶业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后续产业扶持,流域内15个脱贫县全部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涌现出卢氏香菇、洛宁苹果等一批知名品牌,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135万人以上。

三是围绕急难愁盼、兜底夯基,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实现新提升。我们始终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近五年沿黄地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320万人,占全省的56%。推动流域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扩容提质,稳步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的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占全省的92%、60%;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创建,积极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十四五”期间累计新设立20所本专科院校。加快流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善了354个县域医院、高中、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县乡两级全覆盖。强化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殷殷嘱托,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近几年,河南省的文化旅游在全国出圈出彩,尤其郑汴洛安四大古都更是可圈可点。请问,我们是如何打造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在提升游客体验感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孙彪:

谢谢你的提问。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代表的黄河古都群,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传承千年文明根脉的主阵地,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体验地,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窗口。郑汴洛安四大古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占据我省文旅“半壁江山”,连续两年接待游客占比全省游客总数超过45%,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

在打造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编制实施《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2025—2035年)》,协同推进郑汴洛安不同历史时期都城遗址活化展示,指导支持郑州打造文化创意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封打造文旅演艺之都,洛阳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二是制定实施《河南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工作规划》,加快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高质量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郑州、洛阳、安阳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是整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发布郑汴洛文旅发展一体化宣言、合作备忘录,建立郑汴洛文旅发展轮值制度,在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在提升游客体验感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发展与安全,从吃住行游购娱入手,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让游客吃得放心。策划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统筹推出百城千味美食季、美食之旅等6类863项文旅促消费活动,推动“美食+旅游”新模式的发展。二是让游客住得舒心。出台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乡村旅游民宿质量要求》地方标准和《旅游民宿用地政策指引》,推进民宿“走县进村”,建设栾川重渡沟、林州大峡谷等39处民宿集群。三是让游客行得安心。完善“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公路网络,建设“黄河古都”“太行云天”“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通车高速旅游公路5100公里、普通旅游公路5003公里,实现5A级景区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率90%。四是让游客游得开心。启动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啄木鸟计划”,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大河安澜·治黄史迹等文物主题游径,培育黄河沿岸古都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治水安邦之旅等研学旅行线路,构建“中华源·黄河魂”文化旅游线路品牌。五是让游客买得称心。联合八部门出台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确定14家试点单位,打造“黄河之礼”文创品牌。一年来,试点单位累计开发文创产品3800多款,实现总收入1.18亿元,“豫博文创”“唐宫文创”“殷墟文创”形成品牌。六是让游客玩得顺心。建设沿黄文化创意走廊,洛阳剧本娱乐产业园、开封宋潮之心剧本娱乐产业总部基地入驻企业70余家,郑州微短剧年产量1600多部、产值17.89亿元。构建沿黄文旅演艺带,《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万岁山成全国最热门景区,被称为“中式迪士尼”。大力发展汉服经济,洛阳老城区依托洛邑古城去年接待游客37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1亿元。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深度游览黄河古都,游客好评率持续上升。我们相信,未来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尽快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对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我就介绍这些,谢谢。